上海天骥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欢迎您!咨询热线:021-65193395    135-0178-2428

求职登录 企业登录 求职注册 企业注册
营销分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公告

联系方式CONTACT  US

公司名称:

上海天骥劳务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021-65193395

微信公众号:

postmaster@ahlwpqw.com

联系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临青路188号A6号楼309室

“海曙模式”打造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样本”

作者:        发布日期:2018-10-19        点击量:1520

  ①“海之梦”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招聘会

  ② 娃娃楼长向居民宣传文明知识

  ③“星级家政员”培训

  ④ 游学王升大博物馆,体验手工中的糯香

  ⑤ 集士港镇老年大学学员专心学习

  ⑥ 高歌赞颂好日子

  ⑦“新市民大课堂”进建筑工地

  海曙区是浙江省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区域面积59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万,下辖7个镇、1个乡、9个街道,167个行政村、98个社区、5个城镇居委会。2008年2月,海曙区被国家教育部门授予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近年来,海曙区以“发展内涵,提升层次,打造品牌”为目标,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创新各类载体,多渠道深化社区教育工作,努力构筑服务型社区教育新模式,先后获得浙江省首批学习型城市、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荣誉。

  “小菜鸟”勇闯职场

  适岗式暑期实践活动开全省先河

  今年2月,国家教育部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但许多人更关心的是,课外负担减轻后,学生课外究竟该干什么?在宁波市海曙区,一项坚持了6年、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课外时光,提供了极具创造性、操作性的经验借鉴。

  多年前,社会实践活动就进入海曙教育人的视野,2011年,国家教育部门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将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本弱化成为一场“盖章游戏”:学生只是假期初到社区报到,结束的时候再来社区敲章以便开学向老师交差,基本就是“走过场”。这与国家及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严重不符,为此,海曙区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从2013年开始,海曙区就通过招聘会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这种新型的社会实践模式便是“海之梦”浸润型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海之梦”基于两层含义,一为“孩子梦”的谐音,即孩子的梦想;二为“海曙之梦”,代表着孩子是海曙的梦想和未来。

  “海之梦”招聘对象主要为新初二和新六年级学生,通过整合优质社会资源组建社会实践基地、开发实践岗位、招募志愿者、学生自主应聘、实践基地进行录取、学生开展岗位实践等流程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得到历练。

  6年来,海曙区共建成800余家实践基地,覆盖全区12个镇(乡)街道,累计有9500余名学生走入“职场”,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今年暑期,就有2300多名学生分批走上讲解员、银行职员、图书管理员、超市理货员、医院导医员等社会实践岗位,进行每人为期5个半天的职业体验。

  此前,一项关于“海之梦”的调查显示,88%的孩子表示,比起那些“补习班”,社会实践更有价值。56%的家长表示,参加社会实践后孩子更能理解父母,愿意与他人沟通;所有被调查的实践基地都表示还要继续参与这项活动。“海之梦”充分实现了“学生有收获、家长见成效、参与单位有所得”的多方共赢、良性循环的目标。目前,“海之梦”已走出海曙、走出宁波,成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点点鼠标选保姆

  通过“星级”实现家政员增值

  家政服务业涉及千家万户,既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大事,也是关系教育适应社会、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大事。一个好保姆,幸福几家人,为满足市民的需求,2004年海曙区社区学院与宁波市家协、宁波“81890”服务业协会联手建立“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宁波)培训基地”“宁波81890培训基地”,率先在宁波推出“星级家政员”培训,重点开展清卫、月嫂、护工等“星级家政员”培训。学院依托行业协会,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培训就业一体化协议,共同确定招生对象、教学安排、结业学员使用等事宜,实行招工与招生同步、培训与就业一体;针对家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的现状,着重加强技能实操培训,建立校内家政培训实操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立足家政从业人员培训教学大纲,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的资源,邀请专家编写《现代家居保洁技艺》教材,充分体现宁波家政地方特色;拓展培训项目,开展“微家政”培训,让市民实现点点鼠标就能轻松“网购”家政服务,足不出户就可挑选中意的家政人员,按按手机就可以网上付款和评价的梦想。

  几年来,学院已培训了“星级家政员”6000多人。“星级家政员培训”在促进员工素质提升、收入提高的同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技能水平也明显提高。学院提炼的《“星级家政员”培训助推区域家政服务业发展》被汇编在浙江省《社区教育服务民生创新工作案例集》,研发的《现代家居保洁技艺》教材被评为宁波市第二批地方特色教材。学院3次荣获“全国家庭服务业先进培训单位”“全国家庭服务业先进服务单位”等称号。“星级家政员”培训项目荣获省、市成教品牌项目。

  变博物馆为学堂

  打造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日益普及,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持续增长,而现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海曙区依托民间博物馆打造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进一步优化了终身学习资源配置,丰富了市民终身学习项目,创新了互动体验式学习方式,加强了终身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构建起开放共享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深入调研,挖掘一批体验式民间博物馆。为进一步整合利用公共教育资源,拓展市民终身学习场所,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海曙区社区教育导师工作室成员深入镇(乡)街道调研民间博物馆。据统计,海曙区共有12家民间博物馆,这些民间博物馆配套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海曙区社教委为进一步发挥它们的作用,今年开展了海曙区首批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评选活动,旨在建成一批主题丰富、层次多元、亮点突出、市民广泛参与的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同时积极申报省市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其中高桥镇王升大博物馆成为浙江省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二是校企合作,实现“三个转变”。海曙区充分发挥社区学院(成人学校)的作用,与民间博物馆深度合作,实现“三个转变”,让博物馆更好地为社区教育服务。一是变博物馆为学堂;二是变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教育服务者;三是变博物馆文化资源为社区教育课程。开展体验式培训,既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也让宁波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三是拓展渠道,培育体验基地师资队伍。为了让体验基地更好地服务市民,海曙区社区学院(成人学校)在体验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努力做好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教育服务者转变工作,学校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工作人员参与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中来,精心安排教师培训,提高基地教师的授课能力;二是培养一批基地的讲解员,充分利用“海之梦”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基地的小小讲解员,在节假日、寒暑假,为市民讲解博物馆历史文化。

  几年来,海曙区整合区域内的民间博物馆资源,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乡土文化传承为核心,探索市民体验式学习,提高市民学习的快乐感,而且发扬传承了传统文化,深受市民的青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老人圆“大学梦”

  “活到老学到老”有了海曙样本

  新学期伊始,海曙区各个乡镇老年大学又迎来了一批新学员,来自海西9个镇(乡)街道的老年学员热热闹闹地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这些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年轻时没有机会入读大学。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渴求也日益增长,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日益强烈。

  国家办公机构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农村社区老年教育,有效整合乡村教育文化资源,以村民喜爱的形式开展适应农村老年人需求的教育活动。基于此,海曙区将办好乡镇老年大学作为推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常抓不懈。目前,各镇(乡)街道老年大学开设了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拉丁舞、二胡、越剧、烹饪、电脑等10多门课程,注册学员近2500名。

  办好乡镇老年大学,海曙区牢牢把握“三个结合”办学理念,即坚持“按需教育、素质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的老年教育办学方向;坚持“健康养老、文化养老、生产养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坚持“学用结合、学乐结合、学为结合”的施教方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用融合”“学乐融合”“学为融合”的“三性一体”教学形式。同时,通过强化科研,不断挖掘老年教育的潜力,多项科研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奖。2017年,集士港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的“乐学集士港”老年课堂被评为浙江省和宁波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在宁波市社区老年大学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学校分享了老年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今年,学校申报的“乡镇老年大学开展三级培训模式的研究”成功立项为2018年宁波市教科规划成人教育专项课题。

  共筑居民和谐之家

  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涌现

  海曙区高度重视学习型社团培育和发展工作,按照“政府引导,民间主办,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分类指导,运行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社团组织。至今已有社区民间组织1000多家,涌现出了一批在社区教育中产生积极影响的民间组织,如南门街道的“九九网”志愿者协会、望春街道的“叫醒耳朵”读报组、白云街道的“恒爱”公益编织站、鼓楼街道的“苍水红日”艺术团以及活跃于各行政村(社区)的腰鼓队、健身队、志愿者团队等,这些民间组织为倡导社会文明、开展社区教育、凝聚社区居民、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扶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海曙区主要做好三件事:一、管理先行,完善学习型社团管理体制。首先,规范学习型社团的档案,要求每个社团档案需有登记备案表、总体介绍、成员名册表、管理细则、活动记录表等。其次,实施“一社区一工作室一社工师(助理)”管理。2011年海曙区在社区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借此契机,实施“一社区一工作室一社工师(助理)”管理模式,发挥社工在社区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社团组织有序参与各种活动。最后,开展学习型社团的创建、评比和展示活动。每年在海曙区开展优秀学习型社团或优秀学习型社团负责人评比活动,今年还开展星级社团创建,通过创建及评比促进社团发展。二、培训带动,培育特色学习型社团。首先,借助海曙区社区学院的平台,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分类培训。其次,以街道民间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工作室为落脚点,对社团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再其次,三级社区学院互动,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培训。三、公益导向,拓宽社区教育领域。主要借助两个平台:一是宁波市志愿者培训基地。2014年4月,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首批志愿者培训基地在海曙区社区学院揭牌,重点对党团员志愿者、文明创建志愿者及特色社团进行岗位培训。二是海曙区“公益创投”项目。为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2011年起,海曙区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平台,组织开展以福彩公益金资助项目和社会工作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创投活动,申报成功的公益创投项目能得到政府部门一至三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近年来,海曙区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公益创投项目的扶持,覆盖长者照护、幼小关爱、健康促进、社区自治、绿色环保、城乡融合等多个方面。

  免费培训 政府买单

  “新市民”培训模式全国推广

  海曙区按照“政府推动、搭建平台、培育主体、满足需求”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把“新市民”培训纳入学习型城市创建内容。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在“新市民”中开展了“关爱新市民、共建新家园”活动,活动包括“新市民”文明科普素质工程、普网工程、心理健康关爱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秉承“全员参与、免费培训、政府买单”的培训理念,免费对辖区内的“新市民”进行系列培训。在区政府部门主导、各部门合力推动下,通过扶持新市民社团组织“新居民联谊会”、创建新市民学习型家庭、基于“新市民”需求设置菜单式课程、开展送教上门、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形成了“新市民”培训“海曙模式”。其内涵在于区域、镇(乡)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一体化办学,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以及课程、学分一体化管理相结合。并呈现以下特色:体现区域政令性指导和三级政府行政主导相结合的领导体制,以社区学院为教学基地、以培训带动就业为办学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制和学分制相融合的管理过程。

  通过教育培训,广大“新市民”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2014年11月1日《东南商报》报道:“从四川来浙江宁波打工的杜永根,不但拿到了电焊工等级证书,成了中级电焊师,企业还给他加了工资。这多亏了海曙区社区学院办的‘新市民’电焊培训班啊!”杜永根说,他参加的培训,自己不用掏一分钱,培训费、教材费、考务费等全由政府部门负担。事实上,他只是宁波市海曙区“关爱新市民、共建新家园”活动中受益的11.6万余名外来务工人中的一员。已经有越来越多类似杜永根这样的新市民在广阔的就业前景的感召下,走进课堂,接受培训,获得相应技能证书,参与激烈社会竞争,并最终赢得就业机会。

  目前,海曙区新市民培训模式已经推广到全国,《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多次进行过报道,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研讨会和浙江省社区教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专题进行了经验介绍。相关各级领导先后考察了海曙区新市民培训工作,高度评价海曙区新市民培训“打出了新市民的品牌”,是“新市民大课堂,开创社区教育先河”。

  导师工作室共学共享

  城乡社区教育工作者形成共同体

  海曙区社区教育导师工作室是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导师工作室。是由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授牌并管理,旨在打造一批在社区教育教学实践、科学研究、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突出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社区教育导师工作室。工作室由海曙区社区学院书记张雪琴主持,以各镇(乡)街道中10个睿智、热心、有拼劲的年轻社区教育工作者为成员。在张雪琴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一起学习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专业知识,共同参与论文、课题撰写、社区教育活动方案策划等专项培训;一起研讨社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或工作中的亮点,共同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星级学习型社团’培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海曙区为例”被列为宁波市教科规划成人教育专项课题;一起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培训项目,通过区内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题培训和技能比武,共同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一起挖掘社区中的“能工巧匠”,开发一些贴近居民生活、符合居民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心理上认同的微课,传播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工作室这个共学共享、互助提高的学习团队,在提高工作室成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促进了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城乡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融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林杉